論詩零拾:句中的虛字

作者:瞿蛻園

按照論詩的傳統(tǒng)習慣,名詞算實字,一部分的動詞、形容詞也可以算實字,其余算虛字。其間很難有明確的界限。不過也有原則,如果一句詩沒有一個虛字,是很難成立的。因此,實字用得多,就顯得厚重,虛字用得多,就顯得飄逸。實字用得多,往往使讀者需要用心體會, 虛字用得多,就使讀者可以一目了然,不愁費解。但是實字用得太多,流弊是沉悶,虛字用得太多,流弊是淺薄。要能盡管多用實字而無沉悶之弊,盡管多用虛字而無淺薄之弊,那就是工夫到家了。

現(xiàn)在舉一首虛字用得多的唐詩如下:

江漢曾為客,相逢每醉還。浮云一別后,流水十年間。歡笑情如舊,蕭疏鬢已斑。何由不歸去?淮上有青山。(韋應物)

這首詩里的“曾為”、“相”、“每”、“后”、“間”、“如”、“已”、 “何由不”、“有”都算虛字。按比重說,已經(jīng)占得夠多。但由于詩意流轉有情,所以并沒有淺薄的流弊,反而覺得深厚。這樣看來,詩的厚薄,在乎命意如何,在乎含帶的情感如何,也不能專在虛實字的多少上計較。不過初學作詩,虛字太多的病是容易犯的。與其虛字太多而 流于淺薄,還不如實字太多的病容易矯正。

作文靠語助字來達意,已經(jīng)不是好辦法。作詩更不相宜。不但語助字像之、乎、者、也等類不宜用,即虛字也以少用為是??墒窃谌涠加脤嵶种?,插入一個虛字作為斡旋的樞紐,又不但不妨礙氣勢,而且增加氣勢。 例如《石林詩話》所舉出的杜詩:“江山有巴蜀,棟宇自齊梁?!庇靡粋€“有”字,一個“自”字,就把遠近數(shù)千里、 上下數(shù)百年的感慨都烘托出來了。

唐人也偶然有故意用語助字入律詩而取其別致的。明代楊慎舉出王維的“暢以沙際鶴,兼之云外山”,及孟浩然的“重以觀魚樂,因之鼓枻歌”,認為并不酸腐??墒撬稳诵эA,以致有“且然聊爾耳,得也自知之”,“命也豈終否?時乎不暫留”,這樣的句子就絲毫不美而徒嫌丑惡了。

我要分享這篇文章